
在“躺平”与“内卷”交织、“上岸”与“财务自由”成为集体焦虑的当下,重读豆豆的《遥远的救世主》,犹如饮下一剂猛烈的醒脑良药。它已不仅是一部小说,更像是一面映射人精神困境的镜子,书中关于“文化属性”与“救世主”的探讨,在我们的生活中激荡出深刻的回响。
书中的丁元英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‘靠’字上。”这句话在今天听来,依然振聋发聩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热衷于追逐各种短平快的成功道路,期待找到一条可以被复制的捷径。这本质上也是一种“靠”,企图靠外在的模型解决自身问题,走出内心的迷失,却忽略了最核心的独立思考与因地制宜的能力。
丁元英为王庙村设计的“扶贫神话”,精髓不在于给出了具体的致富密码,而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倒逼每个参与者必须成为主人公的赛场。这里没有救世主,只有市场规则、生存压力和自我抉择。这映射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:真正的成长,始于停止抱怨环境,开始主动为项目寻找解决方案、为团队创造价值、为自身技能负全责的那一刻。
书中,“等靠要”的思维也深深侵蚀着人们的生活观。 一些人渴望跨越自身能力的边界,通过关系、运气或短期投机来获取不匹配的资源与地位。这种心态催生了浮躁与投机,让人无法沉下心来经营真正有价值的事物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芮小丹等角色所展现的独立人格——不依附、不幻想,对自己的选择负全责。
在当下,我们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价值观、消费观和情感模式:究竟是活在他人和社会标准的期待里,还是建立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之上?《遥远的救世主》最终告诉我们,那尊被万千人仰望的“救世主”,从来不在遥远的庙堂或某个全能的他人身上,而是沉睡于每个个体的觉醒之中。当我们破除了“等靠要”的心智枷锁,开始实事求是地面对问题,并愿意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时,那看似遥远的救世主,便已悄然降临。
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,最大的稳定,就是我们自身应对变化的能力。成为自己的光,便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文化属性。
(浙农实业 李思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