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个月买了2024年退休的原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宋秩铭所著的《上班下班:职场人生的100个遐想》,看这个作者背景加中信出版社的背书,没拿到手就开始非常期待。以下是我与DEEPSEEK一起品读后的共振,谨此记录:
三十五岁,坐在办公室被西下的烈日晒红了脸时,来回咀嚼了宋秩铭笔下那个意味深长的书名。上班与下班的循环往复,像两条无限延展的平行线,构成了许多职场人生最基本的叙事结构。
宋秩铭用100个职场片段,剖开了中年职场人最隐秘的困惑:当专业能力不再是护城河,当职业倦怠成为常态,我们该如何与这份“重复”和解?书中那个在茶水间冲泡第三杯咖啡的背影,恰是无数职场人的精神镜像——既渴望突破又恐惧未知,既怀念初入职场的热忱又不得不面对中年的审慎。
作者提出的“职场褶皱”概念,很新颖。在看似单调的重复里,每个细小褶皱都可能藏匿着新的可能性。就像财务主管在数字迷宫中发现流程优化的切口,程序员在代码森林里捕捉到架构重构的灵感。这种对日常的重新解构,让我想起办公室窗前那一盆盆忘记名字的植株——相似的水土光照,却因细微的角度偏移,总能找到新的生长路径。
书中关于“职业人格”的论述尤为深刻。三十五岁后的职场人往往陷入角色固化的困境,如同被定制好的模具。但作者提醒我们,真正的职业生命力在于保持人格的流动性,要成为那些“资深但不固化”的老人,在AI浪潮中、在日新月异中转身成为“与时俱进”的导师,将经验转化为新的价值维度。
合上书页时,可能是下班后、回家前想要清洗忙碌脑袋的深夜时分,电梯间的镜面映出眼角细纹,却不再让人焦虑。或许职场中年的真正觉醒,在于领悟重复不是诅咒而是土壤。当我们学会在既定轨道里培育新的根系,在熟悉的日常中保持探索的触角,每个上班下班的循环都将成为螺旋上升的轨迹。就像城市天际线永远在生长,职场人生的可能性,始终藏在下一个转身的褶皱里。
(明日控股 李藤也)